分页标题
2018-09-14 00:23:21   来源:未知   评论:0 点击:

导读:达里奥说过,宏观经济一台复杂的机器,你需要系统性的去看待其中各种变量。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研究宏观经济呢?关于宏观经济似乎人人都能说一嘴,但是真正研究起来又特别复杂。今天我们访谈了华泰证券(601688,股吧)的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和我们分享他对

  而相反,如果地产政策是个收紧的状态,那地产销售下行,投资下行,相应的消费下行,那么经济就会随之下行,这可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然政府也有自身的考量,一旦房价过高,或者担心银行有风险的时候,可能自然会收紧政策。但紧缩政策使得经济下行时,又需要放松政策去把经济拉回来。这样一个轮回能走出来,核心我觉得还得靠供给侧改革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立的这个阶段,但我们又很难预期他哪一天发生,当然我们可以给他找一个相对主观的标准,比如说大家认为人工智能可能触发科技周期,但人工智能必须像九十年代末一样像互联网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只有这样的变革才是真正的科技周期。

  现在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具不具备这些特征呢?现在只具备一些很微小的特征,十分碎片化,还没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我们在可预见的也许三到五年里还很难出现这个科技周期。如果这个科技周期不出现的话,我觉得中国其实一直是会循环走以上的地产政策周期,这个东西我觉得是很难摆脱的。很多人都说我们政府怎么能过度地依赖这种走老路的方式,其实我们也在不停地在探索其他的方式,包括以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包括现在供给侧改革,其实我觉得目前仍然还没有完全走出地产政策周期主导的模式。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今天和未来

  6. 关于地产周期,如何看待城镇化对于经济的拉动,未来中国是否还有城镇化的空间?

  李超: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在57%到58%之间。我们做过城镇化率的国际比较,其实成熟的发达国家基本从一个斜率比较快速的城镇化率到趋于平缓,基本都稳定在65%到70%区间。

  我们现在的城镇化率大概是一年一个百分点在推进,所以如果我们按照目前城镇化率水平,实际很大程度上我觉得至少还有7到8年的快速增长期,但是到65%之后这个斜率可能就要平缓了。所以国家制定的包括一亿人非户籍人口的落户政策,我自己觉得还是能实现的,还是有潜力的。

  而且我也一直在提一个跟大家不太一样的观点,就是大家会认为一亿人,两亿人的城镇化,城市哪有这么多就业岗位,而且产业升级下,传统制造业是相对趋弱的,三四线传统制造业居多,一线城市肯定是高科技居多,高科技产业肯定是要往特大城市集中,所以三四线城市创造不出这么多就业岗位。我觉得咱们应该多到农村去调研,农村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这种人口的平移实际上是一个小孩可以到城市去享受更好的教育,老人去享受更好的医疗、养老条件,由此形成的一种人口平移,这实际就是消费的一个平移,而年轻人其实早就已经在城市打工了。所以从这个维度看,城镇并不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这些人挪到城市去,会带动相应的消费需求,因此反而可能还会创造其他的就业岗位。

  所以我自己觉得,城镇化未来几年,如果把这个命题做好,未来其实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很多人都在反思说,中国的经济增速要下台阶,或者说我们外部环境哪一天可能就不好了,包括有贸易战预期,但是我觉得中国内部的纵深还是应该有效利用的。包括咱们经常说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乡村振兴战略,自然就有相应的潜力在。

  7. 大家都在讨论减税,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李超:最近我写了一篇报告很有意思,我们研究了其他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其他的卖方我看还没有写过,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个研究,后来我们写完这篇报告发现这个问题其实研究的意义没有那么大,为什么?你会发现其他国家的个人所得税都是主力税种,都是占30%左右甚至以上的这么一个比重,我们国家才占10%出头的比重,其实个人所得税不是一个主力税种。因此对于财政部做制度设计上,就会觉得很困难,再做大幅的减税空间本来就不大。但是从居民的视角来看,又希望国家做个人所得的减税。但实际上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才3000美金每年,这个体量基本上是美国的1/10,人家都是3、4万这个量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根本就谈不到用个税怎么去缩小贫富差距等等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不征税,用这个怎么去缩小贫富差距。所以我觉得中国当下的第一要义,仍然就是我们“十九大”报告也讲了,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的矛盾的问题。

本文导航

相关热词搜索:华泰 李超 城镇化 减税 这么 中国经济 未来

上一篇:下半年政策频出释放利好新信号 让市场主体迸发出新的活力
下一篇:四川降低电价为一般工商业减负超30亿元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