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要做經得起求証的新聞
2014-10-31 13:12:38   来源:未知   评论:0 点击:

制畫:蔡華偉 漫畫:郭紅鬆 唯有時代與人民不可辜負。10月15日在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令全體文藝工作者再一次明確了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錯綜復雜的情勢下,文藝作品能否觀照現實生活、能否用光明驅散黑暗、能否用美善戰勝丑惡,能否增強做中國人的

  制畫:蔡華偉

  漫畫:郭紅鬆

  唯有時代與人民不可辜負。10月15日在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令全體文藝工作者再一次明確了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在錯綜復雜的情勢下,文藝作品能否觀照現實生活、能否用光明驅散黑暗、能否用美善戰勝丑惡,能否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如此叩問,不僅適用於全體的文藝工作者,也適用於大文化領域內的所有行業。

  媒體,該有怎樣的堅守與擔當?又該恪守怎樣的底線與准則?市場效益與社會責任難道真的是零和博弈嗎?尤其是當下,在海量信息、多元聲音混雜的環境中,在社會轉型的復雜環境中,互聯網以顛覆一切的態勢改變著傳統行業業態,改變著媒體的生存環境與發聲方式,媒體的責任,再一次成為一個時代的嚴峻課題。

  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連續推出“E時代的媒體責任”系列,聚焦“媒體責任”這一時代的關鍵詞,從文化與擔當、自律與理性等多角度詳論互聯網帶給媒體怎樣的影響,以及新時代的背景下,媒體責任的多元內涵。

  ——編 者

  《APEC會議期間北京調休假6天屬實,新聞上演辟謠再辟謠戲碼》成為幾天前最火的新聞之一。有媒體通過權威渠道獲悉后通過新媒體平台發布,引發一片熱議與興奮。可未料想,網絡上很快出現一條官方口吻的所謂“辟謠”信息,直言放假信息不屬實,引發一些媒體網站轉發,令公眾迷惑,一時不知該信誰。直到后來,該“辟謠”信息被証實為網友所編段子,喧囂方告一段落。

  新聞乎?謠言乎?

  此番折騰令人感慨,E時代的新聞眾生相,傳播速度快是真快了,但其真實性,卻真是令人如霧裡看花,真假難辨。

  是的,這就是E時代的媒體生態。無論我們是否做好准備,是否樂於接受,互聯網時代都已然到來,勢不可擋、洶涌澎湃,改變著傳統行業生態,也改變著媒體行業的生產與傳播方式。

  以往,我們一直在強調並享受於新媒體技術所帶來的公共性的好處,但是一段時間后,我們發現,其帶來的挑戰更應被重視,培育公眾文化、公眾精神,規范媒體社會責任,成為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學者王維佳點出了問題的實質。

  用真實的墨汁書寫新聞

  在五光十色的E時代,人們的表達空間越來越延展、登上公共話語平台的機會越來越多,個別媒體出於利益考量,極盡炒作之能事,對違背新聞真實性的事件大肆渲染,在取得了所謂高點擊率的同時,將承載的使命與責任拋之腦后。

  幾天前,我國兩所知名高等學府均受到不實新聞的困擾。兩則新聞同是發酵於網絡。

  一則是《清華學生襲擊港大教授》,描述的是某媒體資深編輯在香港大學授課時,遭到一名青年男子襲擊,這名男子自稱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報道發出后,“清華學生”的行為甚至清華大學都遭到網友的炮轟和批評。此后,盡管清華校方已經証實這位襲擊者與清華根本毫無關聯,但也很難阻止輿論的發酵,隻好讓這件事隨時間淡去。

  另一則事件與北大有關。有媒體報道北大法學院學生會主席瘋狂盜竊,后被証實信息有誤,當事人另有他人。雖然真相澄清,但輿論的壓力已對被誤解的學生以及北大都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有專家分析,兩起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首發媒體沒有對新聞基本信息進行准確求証,而深諳受眾喜好的網絡媒體又盲目追逐放大所謂“關鍵信息”,令事件在網上發酵所導致的。

  與之類似的,還有清華大學社科學院何茂春教授的一段經歷,很具代表性:

  “一次被採訪,一記者朋友問:‘您走了這麼多地方,您覺得我們廣東女人怎樣?’我自以為聰明,說:‘廣東女人好哇,有很多可取之處!’當夜網站頭條新聞是:‘清華名嘴何茂春教授認為廣東女人最可娶!’全國除了廣東,所有外省的女性回帖罵我‘沒眼力’。廣東人回帖更來勁:‘這教授不知檢閱了多少本省女性才得出這一結論!’令人哭笑不得。”

  如果說未經求証的信息就被作為新聞要素出現,是不尊重新聞客觀性的表現,那麼,在新聞中,大量使用“或將”“據傳”“疑”等用語,通篇看不到記者一線採訪的痕跡,依據傳言即成篇的做法,也是一種玷污新聞真實性的典型做法。這種行為將新聞淪為市井傳言的放大器與傳聲筒,敗壞新聞業界風氣、弱化媒體社會功能。

  真實永遠是新聞的第一要義與生命。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也是決定新聞媒體興衰存亡的最關鍵因素。沒有真實性,新聞媒體就沒有公信力。而公信力又是新聞媒體影響力的核心。不以真實求公信力,不以公信力求影響力,最終結果勢必陷入惡性循環,既傷害新聞的公信力,也沖淡媒體的影響力。

  曾有人說,“報道什麼、不報道什麼,應從受眾的需求出發。”這種認識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在一個價值多元的社會裡,面對多種多樣的社會需求,媒體的責任,恰應體現在通過准確的報道,探尋新聞背后的真相,面對海量信息,幫助人們進行選擇、核准、分析和解讀,在眾聲喧嘩中激濁揚清。

  正如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柳斌杰所說,輿論可以是多種,那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觀點可以是多樣的,這都是允許的。但是,新聞必須講真話,這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浙江省公安厅新闻传媒中心2014年新闻纸采购项目的公开招标公告
下一篇:成都传媒变革扣响发令枪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